Browsing: 影响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周三(11月1号)抵达中亚,对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展开两天快闪访问。在乌克兰战争以及西方正在失去世界影响力的背景下,法国总统打算鼓励这些非常依赖俄罗斯和中国的国家实现伙伴关系多元化,法国也希望与其发展经济关系,特别是在采矿和能源领域。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地区经济火车头,富含石油、煤炭、铀和稀有金属。乌兹别克斯坦则是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 3500 万居民,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马克龙此行显示巴黎不希望让这两个后苏联中亚的重量级国家,完全受到俄罗斯、中国和土耳其的影响,在 “危机和失衡 “的国际背景下,深化与哈萨克斯坦于2008年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 法新社报道称,尽管哈萨克斯坦是莫斯科的盟友,与北京关系密切。法国总统称赞哈萨克斯坦 “拒绝 “走 “屈从于少数大国的道路”,他提到了乌克兰战争和 “规避 “对莫斯科制裁的问题。 这个前苏联共和国的面积是法国的五倍,人口只有 1900 万,哈萨克斯坦传统上位于俄罗斯势力范围内的最发达的中亚共和国,在受到北京的追捧,依赖莫斯科的同时,也利用其在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战略地位来寻求伙伴关系多元化。欧盟并不打算让自己出局,制定了“全球门户”战略,计划大规模投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项目。近年来,哈萨克大大加强了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向欧盟出售石油和铀。布鲁塞尔目前是该地区的主要投资者,领先于莫斯科和北京。 法国聚焦当地矿产和能源 法国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大约 15 名商界领袖,包括 EDF、苏伊士和欧安诺(原阿海珐)的首席执行官,陪同国家元首此次中亚两国之行显示出投资者的兴趣。…

在2023年11月2日发刊的法国世界报当中,国际重点话题包括加沙人道主义灾难和美国表态、黎巴嫩南部遭哈马斯与以色列战火波及、真主党在是否面对以色列开辟第二战线的问题上犹豫不决、马克龙访问中亚,意欲抗衡中俄在该区域的影响力、非政府组织列举对抗击气候变暖不利的企业和国家、拜登宣布出台计划控制人工智能、经济全球化当中出现的大政府掌舵趋势等。 法国国内焦点问题则包括:法国经济继续缓慢增长、法国参议院意欲为包容性法语书写进行限定、财政预算,尤其是医疗社会保险预算改革带来的争议、政府在巴黎最奢华街区设置社会性住房引发争议、法国商校内继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等。 在上述话题中,我们今天的节目重点聚焦与中国相关的话题:马克龙和与之同行的大约15名商界领袖(包括法电、苏伊士和欧安诺等高层等,和地矿研究局等代表)11月1日至2日的中亚之行。法国代表团将首先前往阿斯塔纳,之后前往撒马尔罕。 世界报指出,马克龙本次访问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后苏联时代中亚地区的两个重量级国家,不仅是中国的新丝绸之路项目上的重要站点,也属于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同时受到欧盟的重视。哈萨克斯坦是区域经济火车头,富含石油、煤炭、铀和稀有金属。法国于2008年和哈萨克斯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马克龙这次发出了希望与之深化经济关系,特别是强化采矿业合作的信号。欧盟也通过“全球门户”战略,计划大力投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项目。近年来,哈萨克斯坦逐步加强与欧盟的关系,欧盟购买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铀。世界报指出,布鲁塞尔目前是该地区的主要投资者,领先于莫斯科和北京,法国也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三贸易伙伴。 关键金属和稀土的供应,是本次法国代表团访问中亚的焦点。欧安诺公司自1996年以来一直在哈萨克斯坦开展业务,专门从事铀矿开采,现在正寻求在乌兹别克斯坦立足,特别是因为尼日尔在今年7月发生政变,不再被认为是可靠的供应商。 道达尔能源则是开发里海卡沙干气田的财团的一部分,同时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其一家子公司已在该国运营两座太阳能发电厂,正在建设一个拥有200台风力涡轮机的园区以及一个能够为超过100万人提供低碳电力的蓄能系统。 法国还准备参与哈萨克斯坦第一座核电站的建设。该国从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能源基础设施往往破旧不堪,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不过,核电对于哈萨克斯坦人来说较为敏感,原因是俄罗斯20世纪50年代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基地进行的核试验,这曾给哈萨克斯坦人的健康带来影响。总统托卡耶夫承诺,将该项目提交全民公投。 再看乌兹别克斯坦。这是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法国正在与乌兹别克斯坦开设法乌商会,制定关系“路线图”。 与哈萨克斯坦一样,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中国“新丝绸之路”项目的重要一站。土耳其也在该地区运用其影响力,强调与该区域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联系,特别是突厥国家组织的联系。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预计将于11月3日星期五访问哈萨克斯坦。 在气候与环境议题上,乌兹别克咸海干涸、哈萨克斯坦此前遭受的核污染等,都使得两国有与法国合作的需求。法国在尤其是民用核电、水管理、粮食安全和敏感地点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据称“被需要,受到赞赏”。 资料来源:rfi 新闻

据塔斯社网站9月8日报道,科学家们研究了1998年至2019年期间空气中的PM2.5颗粒物数据,发现自2011年以来,其全球平均浓度一直在稳步下降。这与中国采取的减少有害物排放的措施有关。 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被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报道称,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方法,以确定微小悬浮颗粒的地区“起源”及其对当地人口的影响。总体而言,按人口权重计算的PM2.5浓度自1998年开始增加,2011年达到峰值,之后则开始稳步下降。 科学家们还发现,在2011年之前,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污染增加幅度最大。但随后,这一指数在世界上多数地区开始下降,欧洲、亚太、俄罗斯等地的排放量都有所下降,在中国尤为明显。 报道称,论文第一作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大气成分分析小组的专家李驰(音)表示,中国为提升空气质量而采取的严格措施已被证明是这些全球积极变化的主要原因。 他说:“根据我们的计算,全球平均(悬浮颗粒)暴露量减少的90%以上来自中国。这一结果是惊人的,可以归因于中国在减排方面的努力,这种努力对全球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