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Asia

越南外交学院副院长阮雄山12月13日在中国日报网撰文称,一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不久,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今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国领导人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 访越意义重大 文章指出,越南将此访视为今年最重要的外交活动之一,其重要意义已远远超越深化双边关系。越中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越南一直认为对华关系对其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越南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力求实现多元化,加强对外交往,确保自力更生,坚持广交友、少树敌。 对于越南而言,中国是最大的邻国、拥有相似政治制度的重要伙伴、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是有着类似目标和愿景的重要发展伙伴,并日益成为其获取现代科技的重要途径。 越南认识到中国在促进全球和平、安全与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为全球增长以及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上,中国携手各国构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的理念与越南乃至整个亚洲不谋而合。 此访是促进两国领导层政治互信的重要机遇,这对越南而言是优先事项。2020年以来,两国最高领导人四次通话,阮富仲总书记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 访越影响深远 文章进一步分析称,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越南致力于推进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独立、积极和务实的外交政策。越南想让中国相信,它不会选边站队。 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是越南的优先事项。2022年,双边贸易额高达2349亿美元,这样的贸易往来完全符合两国利益。此外,人文交流一直是两国关系的稳定因素,也是越南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领域。 东盟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以及全球第四大贸易伙伴国。 时隔六年,中国领导人再次访问越南,这是两国展现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承诺的大好机遇。若两国能抓住这一机遇,势必可以树立睦邻友好、南南合作以及平等、开放、合作的互利关系的典范。 有鉴于此,越南和中国都致力于确保此访富有成效。归根结底,此访将对未来双边关系、中国周边外交以及更广泛的目标产生重大影响。 来源:中国日报

12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将结合旅游业发展新形势,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旅游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杜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文旅部将推动实施为期三年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及出台“入境旅游促进计划”,为入境游客提供更多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更多便利化服务。 杜将表示,今年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着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解决堵点难点。文化和旅游部将结合旅游业发展新形势,贯彻落实好国办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杜江提到,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旅游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推动实施“国内旅游提升计划”,这是三年的行动计划。杜江表示,将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完善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安全保障,打造有品质、有温度的旅游目的地。他表示,同时文化和旅游部正在出台“入境旅游促进计划”,这也是一个三年计划,将为入境游客提供更多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更多便利化服务。 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产品供给。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品位、丰富精神内涵,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建设“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创新升级音乐节、音乐会等产品。 三是建好平台载体,加大惠民力度。文化和旅游部将推进新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一系列品牌建设。 来源:ttg中国

迪拜 — 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由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未能支持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来源增加到原来的三倍的承诺,各国普遍满意的非化石能源转型的承诺变得不尽如人意。 参加周三在迪拜结束的这次全球气候会议的专家表示,中国不愿签署这一承诺,因为过去几年中国已大幅扩张可再生能源,这使得实现将现有能源来源增加两倍的目标变得更加困难。 专家表示,印度人均碳排放量已经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政府认为让该国遵守相同的标准是不公平的。 其他120多个国家签署了该承诺,这一承诺还呼吁在同一时间段内将能源效率提高一倍。该协议呼吁到本十年末将世界可再生能源容量从目前的3400吉瓦增加到11000吉瓦。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Francesco La Camera)在接受美国之音(VOA)采访时对这一协议表示欢迎。 “这项任务是艰巨的。但这是可以实现的,”他说。“我们相信,紧急加速全球能源转型,摆脱化石燃料、引发系统性变革并克服化石燃料带来的障碍,是最现实的路线修正。” 然而,如果世界要实现将全球气温升高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中国和印度就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印度是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仅次于美国。 两国还在继续建设以煤炭为燃料的新发电厂,而煤炭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能源。 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利维尔塔(Lauri Myllyvirta)表示,尽管两国拒绝签署承诺书,但两国一直支持将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到原来的三倍的目标。…

编者按: 这是吴国光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中国近年来的“战狼外交”为人诟病已久,现在好了,出了一个“孙悟空外交”。12月初,中国前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发表了一番妙论,说“如果一定要为中国外交风格找一个形象代表,我愿意选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什么呢?他这样解释:“这个形象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孙悟空忠诚坚定、善恶分明、本领高强”。 孙悟空本是鄙人少年时代心目中的大英雄,现在被崔天凯这么一比,对俺来说未免把老孙污名化了。原因很简单:中国外交在世界上的名声并不怎么样,近年尤其如此。崔天凯这么一扯,如果真有一些影响的话,老孙以后在全世界的名声很可能就会有些狼狈了。所以,我按捺不住也要出来掰扯掰扯孙悟空与中国外交的关系。 翻跟头与挥大棒,孙猴子本领何在? 孙悟空本领高强,这是不用说的。至于它的什么本领最为了得,那就见仁见智了。一个跟头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一条很厉害。但是,如《西游记》所述,这么一个跟头却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至多只能在人家的手指之间撒上一泡猴尿而已。我相信崔大使不喜欢这个情节。如果中国外交是这样的孙悟空,那岂不是说你中国外交再有能耐,再怎么折腾,根本就跳不出美国人的手心吗? 这里要交代一句:把美国比作如来佛,并不是我的什么亲美倾向,而是崔大使在那番讲话中已经明确指出的。他强调,中国的外交就是要反对霸权主义,同时再三敲打“美国的霸权”。这么一来,中国外交如果是孙悟空的话,它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不就相当于反霸权的孙悟空与世界霸权如来佛之间的关系了吗? 鄙人少年时之所以佩服孙悟空,正在于孙悟空敢于挑战权威。什么玉皇大帝,什么王母娘娘,什么太上老君,什么如来真佛,孙悟空都容不得他(她)们仗势欺人。但是,崔大使除了要反对美国的霸权之外,却并没有什么挑战权威的意识。相反,他的孙悟空,第一优点在于“忠诚坚定”。这话显然是说给主子听的。至于主子是习近平还是什么人,咱不必硬要给出判断。反正,效忠党国,这是崔大使对中国的所谓“孙悟空外交”的殷殷期盼。可怜的孙猴子,就这样被崔天凯给役使而当了奴才的样板。 孙悟空的再一个本领,在于善使那根号称定海神针的千钧金箍棒。我对武器一向不怎么欣赏,但崔大使们的教主是欣赏这个的。这不,崔大使直接引用了毛泽东的诗,所谓“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只是这么一引,中国外交的“战狼”底色还是显露无遗。谁是“妖雾”?毛当年指的是苏联,崔今天所指毋庸赘言。要一挥棒而“玉宇澄清”,还说自己不追求霸权?只能说比霸权还霸道,那就是党国领袖为人类指明方向、建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世界人人都必须按党国方式生活了吧? 钻进敌人心脏,还是到西天取经? 说句公道话,崔大使比他的那些战狼同事有自知之明,知道靠狼嚎鬼叫是搞不定“玉宇澄清”的。所谓“孙悟空外交”,其实另有底蕴。既然他引用了毛泽东,相信他一定也知道毛关于孙猴子本领何在的最为著名的一段阐述。1942年,也是中共打天下的事业最为艰苦的时刻之一,毛在延安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写的一篇社论中,引用了孙行者变化为一个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而战胜这个“厉害的妖精”的故事。在我看来,这应该也是崔天凯口中的“孙悟空外交”的真意。 这种解读当然是有理由的。最明显的理由,就是崔当驻美大使的年代,正是中共采取钻进敌人心脏这一外交战略的高峰年代。那时候,中美精英利益勾兑一起“闷声大发财”的程度到了美国一些权势者热衷于所谓“中美国”(读作“中美是一国”)的程度,中国外交确实比今天的“战狼”要成就多太多了,差点儿就把铁扇公主的小扇子给她骗过来了。应该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崔大使不怎么看好“战狼外交”,而是主张“孙悟空外交”,希望中共外交官们能钻进敌人心脏,那样一来,按毛当年的思路,搞定所谓“厉害的妖精”是不成问题的。 因此,王毅从风度翩翩的驻日大使变身这些年的首席“战狼“也好,崔天凯挖空心思推出来的这个“孙悟空外交形象”也好,其实都是为一个目标服务的,用毛的原话来说,就是“对付敌人”。只不过,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成效,更能战胜敌人,两者之间有些不同看法罢了。 可是,为什么外交一定要这样“对付敌人”呢?我们知道,孙悟空的真正使命是到西天取经。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但凡中国愿意打开国门向国际社会学习,中国的进步就大一些。崔天凯说:中国不可以变成另外一个美国。他甚至拿“老百姓的诉求不一样”来强调这一点。 他不明白的是,取经不是变成别人,而是让自己更好。谁敢说中国老百姓不喜欢自由、法治、技术进步和经济繁荣?谁敢说中国老百姓不想自己能够影响政府的政策并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外交如果是为了满足中国老百姓这样的诉求而向全世界取经的“孙悟空外交”,学习万邦之长而建设美好社会,而不是以奋起大棒的暴力与钻人肚皮的阴谋寻求什么“对付敌人”以“玉宇澄清”,那才是国民之福、世界之福。 来源:美国之音中文

针对欧洲议会星期二(12月12日)通过对华关系报告和欧台贸易投资关系决议,中国驻欧盟使团回应称,中欧关系不应被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绑架,冲突对抗对双方和全世界都无益。 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星期三(13日)在官网就欧洲议会通过对华关系报告和涉台决议答记者问时,作出上述回应。 发言人说,有关报告和决议一方面认为中国是欧盟的伙伴,另一方面大幅渲染中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差异,突出双方是制度性对手,甚至倒打一耙,诬称中方主动将中欧关系核心转向制度性对手。这种说法无助于改善和发展中欧关系。 发言人说,特别是妄议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政策,基于偏见和谎言攻击抹黑中国人权状况,对涉台、涉疆、涉藏、涉港澳等问题指手画脚,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违背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欧方政治承诺,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发言人指出,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刚结束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上强调,双方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世界大势,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发言人强调,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中欧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中欧关系尤其不应被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裹挟绑架,冲突对抗对双方和全世界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发言人敦促欧洲议会以全面、客观态度看待中国发展与进步,恪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停止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多做有益于中欧关系发展的事情。 欧洲议会在官网发布的上述报告中称,中国是欧盟的伙伴,同时日益成为欧盟的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欧盟应根据新的地缘政治背景,对2019年对华关系战略进行审查和更新。报告也敦促欧盟呼吁中国停止打压少数民族。欧洲议会关切新疆、西藏和港澳地区的人权问题。 在台湾问题上,欧洲议会表明坚守“一个中国政策”,反对使用武力改变台湾海峡现状。欧洲议会也呼吁欧盟与区域伙伴合作,劝阻中国升级该地区紧张局势。 欧洲会议也通过涉台决议,呼吁欧盟同台湾签署投资协定和韧性供应链协定,支持台参与国际论坛。 台湾外交部星期三在官网发文,感谢欧洲议会呼吁维持台海和平稳定和反对任何以武力片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径,同时支持台湾有意义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台外交部也对欧洲议会通过台欧盟贸易暨投资关系决议,支持台欧盟深化经贸与投资合作致谢。 来源: Zaobao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近日第一次缺席关键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半的日程,前往越南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继续在其打破惯例的第三个任期内有悖中共常规做法的最新举动。彭博社12月13日报道说,习近平周二前往越南进行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但这一访问与为中国制定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重叠。公开的纪录显示,这是习近平自2012年上台以来第一次未能完整地出席倍受外界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道表示,习近平的这次缺席是他一系列毫无解释的违背外交和中共惯例举动中的最新一起。中共越来越不透明的性质已经成为投资者担心的事情,妨碍了中国提振国内外信心的意图。报道说,今年夏天,习近平突然缺席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BRICS)领导人峰会的一次讲话,改由他的商务部长来念他的讲稿。习近平还首次怠慢今年9月的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改派总理李强代他赴会。报道援引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中国分析中心的中国政治研究员牛犇(Neil Thomas)的话说,“每一次小的偏离以往规范的做法,本身不是特别重大。但是,它们累积起来就形成一种更不可预测的政策环境,以及一个更缺少信心的商业环境。”中共的高层领导人周一和周二都参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官媒说,习近平发表了讲话,但是没有具体提及哪一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部日程从不对外公开,目前也无法从公开的说法中确定习近平是否全程参加以往的会议。但是,他前往越南访问的行程令他缺席一半的会议成为公开信息。官媒周二晚的新闻依序提及了经济工作会议的结束和习近平的外访。中国官媒说,中共政治局排名第五位的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商务部长王文涛,以及云南和广西的书记等陪同习近平访越。而这些官员通常是要参加经济工作会议的。由中国党政最高领导人集体出席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星期二(12月12日)在北京闭幕。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旨在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制定政策和规划措施,而北京当局如何应对席卷中国各地的债务危机和通缩风险特别引起外界的关注。彭博社稍早曾援引熟悉此事人士的消息报道,习近平访问越南的行程最初定在12月14到16日,但是由于未对外解释的日程安排原因,被提前到12月12日开始。报道还表示,中共领导人看来还推迟了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制定长期经济政策的关键中央会议。通常专注经济问题的三中全会的开会日期一般都在中共政治局会议后宣布。但是,这个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的新闻稿中没有提及三中全会的召开日期,暗示这次会议将推迟到明年举行。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中国高层官员承诺将更加专注明年的经济增长,但是缺乏提振消费者需求的措施,可能令实现这一承诺变得更加艰难。报道表示,会议没有提及直接针对消费者的措施。分析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明年类似今年的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是不可行的。新华社播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纪要说,“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有分析说,在短短一句话中,连续出现六个“稳”字,可见北京当局对政策跌宕起伏的危害性已经心知肚明。经济学家表示,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中国政府毫无预警地对一个个大都市突然实施严厉的封控措施,而去年12月又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匆忙全面解除封控措施。这些作法不仅重创经济、扰乱民众的生活,而且让在中国运营的外企无所适从。许多外企正在将企业撤离中国,或将供应链多元化。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今年以来也持续萎缩。上周,国际信评机构穆迪(Moody’s)因为对中国中央政府向地方及国有企业提供财政支持的潜在成本表示担忧而将中国的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中国经济疲软的另一个重要信号,则是最近几个月出现了经济“通缩”的迹象。中国今年的批发价格或生产者价格同比一直低于去年,6月份跌至负5.4%的地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今年4月以来如果按照年率计算的话,一直徘徊在0%左右或以下。中国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主要通胀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index)同比下降0.5%。10月份,该指数同比下跌0.2%,比9月份环比下降0.1%。国家统计局还表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第14个月下降,11月份同比下降3%,10月份为同比下跌2.6%。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温和增长4.9%,略低于北京设定的5%左右的年度目标,是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之一。由于房地产业滑坡和消费疲软,中国今年一直试图遏止价格下跌的通缩。今年2月,消费者通胀开始减缓,到了7月份,第一次跌入通缩的局面。尽管今年8月又返回通胀,9月份保持不变,但是从10月份起再次跌入通缩。尽管通缩似乎表明商品越来越便宜,但通缩对整个经济构成威胁,因为消费者倾向于推迟购买,希望价格进一步下跌。而需求下降可能会促使公司减少产量、冻结招聘或解雇员工,并决定进一步降价以出售库存,从而在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盈利能力。因此,通缩会进一步令经济增长减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来源:美国之音中文

央视网消息: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指明了方向。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走势?怎样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12月13日召开的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进行了解读。 韩文秀介绍,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总体上呈现增速较高、物价较低、就业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格局。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4%,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维持在14%的略高水平,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 中央农办主任 韩文秀: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现在,不少机构预测(我国)全年经济增长5.2%左右,今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约是三分之一,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引擎。 韩文秀表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重要机遇,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我国宏观政策空间仍然较足,物价水平较低,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不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有较大的空间。今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出台“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这些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释放。另一方面,我国具有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的独特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的机遇,这些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红利和更为广阔的舞台。 未来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 韩文秀:要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同时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亚洲开发银行13日发布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2%,高于此前预期。报告说,受家庭消费和公共投资等因素拉动,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保持增长势头。强劲的国内需求推动中国经济增速高于此前预期。 12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近年来,由环境、社会和治理构成的ESG理念日益成为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世界通用体系,那么此次发布的保险机构ESG信息披露指南,具体情况如何?一起来看。 《指南》是国内首个聚焦保险行业环境、社会与治理信息披露,即ESG信息披露框架和内容的行业自律性文件。《指南》明确了披露要求、披露内容、披露方式等,把能源消耗、可持续保险产品等列为倡导性披露内容。 根据此次发布的《指南》,保险机构可以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年度报告中披露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信息,信息披露时间区间建议为每年1至4月份,最迟不晚于公司年报披露后的2个月。 记者从12月13日召开的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获悉,今年1到11月,全国二手房交易量占全部房屋交易量的比重达到了37.1%,创历史新高,全国已经有7个省和直辖市二手住宅的交易量超过了新建商品住宅交易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 副部长 董建国:今年1—11月,全国一二手房合起来实现同比正增长,说明住房需求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收缩,而是交易结构发生了变化,二手房交易替代了部分新房交易。 此外,保交楼工作的扎实推进,带动了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近20%。针对部分房企出现的债务违约风险, 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

本周三, 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发布最新报告,重点关注中国在全球进行境外胁迫的问题。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开展一项全球性行动,以抑制反对北京当局的声音。这些行动针对的对象包含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少数群体、异议人士、记者以及学生,受害者不仅有旅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也涵盖他国民众。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进行跨境胁迫的手段包括监视、跟踪、骚扰、恐吓及攻击目标群体,希望以此镇压反对派以强化自身政权的稳定。 为此,中国也经常跨境执法、侵犯他国主权,美国、加拿大、捷克、德国与荷兰等国都曾查出中国在该国境内设立秘密警察站。 来源:rfa新闻

  中新社成都12月14日电(记者 王鹏)记者14日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下称“西南油气田公司”)获悉,西南油气田年产天然气量当日9时突破400亿立方米,标志着中国西南地区首个年产400亿立方米大气区正式建成。   西南油气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何骁介绍,今年以来该公司聚焦常规气、页岩气、致密气三大领域,天然气产量持续上升,其中,常规气年产量达到251亿立方米,页岩气年标定生产能力135亿立方米,致密气年产量突破40亿立方米。   据介绍,西南油气田公司今年共投产新井340余口,建成年产能超百亿立方米,先后钻获30余口百万立方米高产气井,实现了储量向产量的快速转化。   西南油气田公司2004年建成中国首个百亿立方米大气区,历时46年;2017年产量跨越200亿立方米,历时13年;2020年建成300亿立方米大气区,仅用3年。   “这几年西南油气田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何骁介绍,复杂碳酸盐岩气藏精细开发、页岩气工业化开采等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钻井提速”和“压裂提产”两大技术的运用,使西南油气田掌握了高效开发天然气的“密码”,勘探开发屡获重大突破。   西南油气田公司每年生产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南下送往长江沿线城市,北上送往华北地区。数据表明,400亿立方米天然气预计约占全国2023年天然气产量的五分之一,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1%。根据测算,4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以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40亿元人民币,创造全产业链就业岗位约180万个。   据悉,到2023年底,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4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6%,有望跃升成为中国第三大油气田。(完) 来源:中新网

台北 — 中国近一年有成千上万的人退出医疗保险,中国民众说,即使面对中共统治集团拥有高干病房等医疗不公的对待,一般民众其实还是尽可能地“保着”,只求有一个依靠。现在实在是碍于生活所迫,负担不起节节升高的保费,不得已才会退出。这也说明了中国的经济确实是不行了。中国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有13亿人加入国家补贴的基本医疗保险,但2022年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比2021年少了1705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更是减少了2517万人。在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职工医保,占参保人数的四分之一,另一种是城乡居民医保,占四分之三。居民医保是针对农民和农民工以及儿童,也适用于许多民营部门雇主没有为其缴费的员工。相较于国有企业的城镇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一些民营企业在职人员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是比较弱势的一群。在上千万的人退出医保的数据传出后,关于“居民医保一年减少2500万人”的话题随即登上热搜榜。有网友说:“谁不想有保障?只是生活很不容易,只能先顾好眼前了。”、“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挣得少交得多,减少当然不意外。”但也有人认为:“能交还真的要交,这玩意关键时刻真有用,可别赌自己用不着。”中国民众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对医保的不信任和经济困难,是民众退保的两大核心因素。 医疗不公 住在江苏的张先生对美国之音说,不信任的根源主要是中国的人分三、六、九等,在医保统筹基金的分配下,绝大部分医保都用于中共统治集团的高干病房,所以对老百姓而言,这项看似普惠性的政策其实真正能起到救助性的作用并不大,因为一般人小病就在家里待着,真的遇到大病,能够把病看好的药基本上都不在医保补贴的范围内,而是需要额外自费,只有高干病房的药可以全额报销。 他说,医疗产业化也是一个问题,原本是基本民生保障、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变得非常商业化,以最大利益为取向。前一阵子的医疗反腐就有上百名的医院院长、书记被查,一个院长一缴回就是3亿元,一个科室主任吃掉的就是几千万到上亿的钱,他们“割”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这种医疗不公,谁还相信医保?人民不是傻子啊!” 张先生还说,近年来失去固定工作的人或是改做灵活就业的人太多了,这些人通常会先停掉影响退休金的社保,但一般都会继续保留医保,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说,即便知道医疗不公,老百姓还是希望能拥有一点“依靠”,但现在会有这么大量的人退出,实在是因为生活所迫、没钱了,依靠不上了,也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确实是不行了。 他说,像他有一位朋友在北京当快递员,一个月的收入大约4000至5000元人民币,但必须自己负担医保,“在医保和生存之中,他只能先顾好眼前的生存,放弃医保。” 来源:美国之音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