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China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12月27日)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政府严苛的防疫政策导致今年工业企业利润严重下滑。 国家统计局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至11月份实现利润总额7兆7179.6亿元,年减3.6%,增速为今年最低。1至10月份则为年减3.0%。 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至11月份有21个行业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黑色金属冶链和压延加工业跌幅高达94.5%;另有20个行业利润总额呈现正成长,包括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年增47.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年增47.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的是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工业法人单位。 中国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说,受到新冠疫情反弹和需求不足等影响,工业生产有所放缓,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但是利润结构持续改善。 路途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受到疫情封控措施、出口放缓、房地产危机等方面的影响,企业利润受到挤压。 摩根大通分析师说,鉴于中国国内重新启动的提早和快速超过预期,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会有短期的阵痛期,随之会有高过趋势的持续复苏。 今年1到11月,私营企业盈利增速下滑了7.9%,较前10个月下降8.1%有所回升。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商业信心已经跌至2013年1月以来的最低点。上个星期,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激增对经济活动再一次造成冲击。 Source : Voa

2022年是艰难的一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大国之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场政治危机导致了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出现了经济衰退的特征。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经济动荡也对哈萨克斯坦产生负面影响。不幸的是,在今年1月,因不满天然气价格上涨举行的和平集会被利用实施使用武装暴力的未遂政变。 哈萨克斯坦光荣地通过了这一考验,在这个动荡的一年马上结束时,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除了表现出坚韧和稳定之外,国家领导在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方面采取了坚定的方针。 6月全民公投后,进行了宪法改革,在国家治理中引入了新的民主价值观,包括将总统的部分权力移交给政府其他部门,组建更有影响力的议会,独立宪法法院,创建新的政党,直接选举州长和其他重要措施。 11月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总统选举成为我国民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根据新宪法,未来所有的国家元首,包括现任总统哈斯穆-卓玛尔特·托卡耶夫,将任期七年,不能连任。 2023年哈萨克斯坦将举行议会选举。在选举前夕,新的政党已经出现,这将进一步加强政治竞争和多元化。18年来,独立候选人也将首次能够在单一选区参选。 过去十二个月我们尽一切努力建立一个公正的哈萨克斯坦—一个繁荣的社会和一个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政治制度。 在改变我国国内政治体系的同时,我们没有忘记我们的国际义务。哈萨克斯坦仍然致力于发展与所有国家和伙伴的关系。正如托卡耶夫总统在最近的总统就职典礼上所说的那样,“哈萨克斯坦将继续奉行旨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平衡的、建设性的外交政策。将重点关注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战略伙伴关系问题:包括俄罗斯、中国、中亚兄弟国家,以及一体化组织的伙伴们。我们将竭尽全力发展与美国、欧盟、亚洲、中东和高加索地区国家以及所有有关国家的多方面合作。” 我们相信,我们的多方位外交政策将有助于解决许多全球危机和扩大国际合作。 今年9月,在阿斯塔纳举办了第七届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来自50个国家的100多个代表团出席了大会,其中包括中国佛教和道教的代表。 今年10月,在我国首都举行了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会议)第六次峰会,亚信会议30年前成立旨在加强亚洲和平、安全与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代表中方参加了此次峰会,这表明中国高度重视亚信会议的发展和转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9月对哈萨克斯坦进行的国事访问对加强双边关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选择哈萨克斯坦作为COVID-19大流行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证明了哈中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特殊性和对托卡耶夫总统正在开展的改革的支持。 哈萨克斯坦采取的国内外政策为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开辟了新的机遇。今年两国相互贸易积极增长。根据哈萨克斯坦海关的数据,2022年前10个月,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贸易额增长了32.8%,达到197亿美元。同期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之间的铁路运输量几乎达到去年的水平,达到 1930万吨。 中国仍然是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最多的前五大投资国。在2022年的前6个月里,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增长了20%,达到6.111亿美元。在阿特劳州启动用于生产聚丙烯的天然气化工综合体已成为今年中国参与的最大投资项目。 随着世界努力应对与当前地缘政治和经济困难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稳定和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展望明年,我们决心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在建交30周年之际,我们两国最高层同意积极开展各领域的对话,以开启双边合作的“新的黄金三十周年”。 为此,我们不仅十分注重明年双边接触的高效筹备工作,还特别重视 “一带一路”论坛、“中亚–中国”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等多边形式的筹备。鉴于我们对牢固关系的共同愿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为了我们两国人民的福祉,我们一定会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

2022年2月可能会被视为迈向新地缘政治时代的转折点。俄乌冲突造成了巨大的全球影响,破坏了能源和食品市场的稳定,并由此引发了通货膨胀。供应链发生了深刻重组,西方国家及其公司寻求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全球经济放缓的同时,气候变化正在肆虐,其影响越来越明显。明年将看到已有趋势的深度及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深远影响。 乌克兰冲突 世界正在惴惴不安地注视着乌克兰冲突,其平民遭受可怕的苦难,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后果。许多声音,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呼吁通过外交停止敌对行动。但专家们普遍认为,那一刻尚未到来。大多数战争都以某种谈判结束,很难以任何其他方式结束。但要达成谈判解决方案,有关各方必须一致相信,继续战斗的代价将大于使协议可行所需的让步。当前的情况并不指向这一方向。 不利的冬季天气条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战斗,但似乎不太可能接近正式停火。更合理的预测是,敌对行动至少会在明年上半年继续,针对民用基础设施的袭击将导致大量人口流动,既有国内流离失所者,也有逃往其他国家的难民。 中西方关系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引发的危机的紧迫性在逻辑上引起了关注,但这并不妨碍西方与中国之间关系的未来对世界的未来更为重要,甚至对几乎全人类都有影响:美国、欧盟和中国经济占全球GDP的一半以上。2023年将告诉我们,这两个大国能否避免它们之间的激烈竞争转向对抗。 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寻求面对亚洲制造强国时更大的自主权,并计划在微芯片行业或战略原材料等领域实现更大的独立性。西方与中国之间的疏远策略影响了其他关键行业,例如电信、绿色转型的组件或医药产品。 经济动荡 前两个问题与其他问题一起形成了强劲的全球经济放缓,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以衰退的形式出现。这种背景或将产生相当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在许多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可能是与工资购买力损失有关的问题。例如,根据欧洲央行的数据,从2020年底到2022年年中,欧元区实际每小时工作报酬下降了8个百分点。未知的是这种损失将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加薪得到补偿,以及与未涵盖的部分相关的不满情绪将以何种方式演变。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大货币区利率较高的情况,加上经济放缓和对最受影响的人群的支持需求增加,构成了金融可持续性问题的严重风险。 气候变化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对2022年的能源市场造成了巨大破坏。其主要影响是将能源安全概念置于首位,在某种程度上转移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并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决策倒退,例如重新启动燃煤电厂。11月在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得到的是令人失望的结果,发达国家同意补偿最贫穷国家因气候变化遭到的损害,但在减少污染排放的道路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今年下半年,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和全球原油价格一直在趋于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2023年的前景令人欣慰。至于天然气,欧洲将继续面临艰难的旅程,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欧洲用储备满仓来应对,但无论是这样,还是在没有严重供应问题的情况下最终熬过这个冬天,都不意味着危机的结束。至于原油,沙特阿拉伯等大型生产国不愿增加产量以缓解紧张局势,这使得全球前景无法确定能维持风平浪静。 Source : Cankaoxiaoxi

美国10月出台的半导体限制措施正在造成愈发广泛的冲击。美国从更大范围防止中国获得高水平半导体和制造技术,被认为是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强硬举措。 限制措施的重点在于不让中国有能力生产先进半导体,也不让先进半导体有机会进入中国。 不仅是日本、韩国等国的企业被纳入限制网络,就连美国的技术人员也被禁止参与中国半导体企业的业务。这种措施实属罕见。 美国半导体行业也因为限制措施受到广泛影响。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组织(SEMI)等机构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创造的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高达30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 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副会长吉米·古德里奇认为,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客户,他还就美国出台一系列唐突的政策表达了不快。 限制措施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半导体制造设备行业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应用材料公司11月发布预期,受对华禁运措施的影响,该公司2023年度的销售额最高将下降25亿美元。美国一家研究公司也预计,2023年销售额受到的影响最高将达25亿美元。在华销售额占到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销售总额的三成,明年将会出现大幅下滑。 限制措施也波及日本企业。全球排名第三的东京电子公司已经将2022财年的销售额预期下调至250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5.26元人民币——本网注),其中一半都是受到了限制措施的影响。“如果美国企业无法交付设备,半导体制造商也难以继续追加投资和产能。” 熟悉半导体行业的乐天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分析师今中能夫预测:“在中国销售的设备大多用来生产比较落后的半导体。美国和日本面向中国的出口可能减少30%以上。” 利用限制措施打压中国,争夺原本面向中国的投资,从美国的一系列动作中不难看出其战略。 中国正努力提高半导体的自给率。熟悉美中经济问题的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邢予青认为:“今天的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拥有大量优秀人才。美国的限制措施可能会暂时削弱中国的竞争力,但不可能阻遏中国的发展。” Source : Cankaoxioxi

世界经济将面临艰难的一年:在2021年6%的强劲增长之后,今年的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到3%,2023年将不会超过2%。这是塔斯社所采访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 俄智库政治技术中心首席专家尼基塔·马斯连尼科夫说:“类似2008年到2009年大衰退的全球危机是可以避免的,但一些主要经济体(主要是欧盟和美国)可能会面临局部问题。”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戈洛夫宁说:“如果将全球经济衰退理解为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那么2023年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如果各种负面因素结合在一起——地缘政治动荡加剧、世界经济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主要发达工业国家货币政策继续收紧、全球金融体系出现动荡——那么可能会发生衰退。” 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安德烈·克列帕奇认为,印度和中国经济将把世界从衰退边缘拯救回来。 他说:“全球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尽管一些主要西方国家的衰退风险很高,但中国和印度经济仍有很大可能继续增长。目前没有中国和印度会出现衰退的预测。” 经济学家最担心的是美国和欧盟经济。安德烈·克列帕奇认为,欧洲面临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风险。“欧洲是世界经济的薄弱环节,严重依赖能源进口,主要欧洲国家的通胀率很高,包括希腊和意大利在内的一些国家债务负担沉重。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美国、德国、英国——在2023年可能会陷入衰退。” 米哈伊尔·戈洛夫宁说:“明年欧洲经济将对负面因素最为敏感,无论是西欧还是东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2年10月曾预测,欧盟将以0.7%的速度增长。但现在,有关2023年欧盟经济将衰退的评估越来越多。” 安德烈·克列帕奇认为,2023年的全球经济将由亚洲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驱动。 他说,“主要希望是亚洲国家经济将快速增长,首先是印度。此外,中国经济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加速”。 米哈伊尔·戈洛夫宁指出,印度和东南亚国家2023年经济前景看好。他说:“印度将成为全球经济第二大驱动力。印度从俄罗斯大规模购买相对便宜的能源,以及其人口不断增长的巨大国内市场都发挥了作用。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前景看好。该地区与中国经济生产链紧密相连,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此外,亚洲国家目前受全球通胀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小。” Source : cankaoxiaoxi

尽管中共当局12月7日在毫无准备情况下突然宣布松绑严厉的“清零”防疫政策导致几周内数亿人感染新冠病毒,造成医院人满为患,但当局仍决意取消防疫封控的最后遗迹,取消入境人员的防疫隔离,并恢复民众出境旅游。而与国际社会隔断了近三年的中国人星期二(12月27日)蜂拥至各网络平台搜索国际机票,预订量暴增数倍。中国国家卫健委12月26日晚间发布对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感染实施新的“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通知。从明年1月8日起,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包括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取消“五个一”,即一家航空公司在一个国家保留一条航线,一周至多一个航班,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并表示要“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在实施了近三年的各类国际客运航班管控措施即将取消的消息出台后,携程、去哪儿、同程等多个平台国际机票瞬时搜索量和预定量暴涨数倍。出境游主要搜索用户来自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 路透社周二报道说,在半个小时内,旅游平台携程的数据显示,对受欢迎的出境目的地的搜索暴增了十倍。携程表示,澳门、香港、日本、泰国、韩国是搜索量最大的目的地。而来自Trip.com的数据显示,出境航班的预订量周二一早比前一天暴增了254%。报道表示,不过,一般的中国民众和旅行社都说,要回归正常还将需要一些时间,尤其是还有许多对新冠病毒的忧虑以及因疫情影响在支出上要更精打细算的必要。台湾的中央社报道说,“去哪儿”国际机票瞬时搜索量增长七倍,国际机票预订量增长五倍。“同程旅行”国际机票搜索量增长八点五倍、签证搜索量瞬时增长十倍。“去哪儿”的数据显示,消息发布后一小时内,国际机票预订量就开始大幅增长,这样的趋势持续到周二凌晨,上午又继续增长。出发时间则集中在1月中旬至2月初,热门目的地为东京、首尔、曼谷。报道说,目前中欧、中美等长航线的机票价格仍然较高,主因是航班座位供给较少。飞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的航班由于座位供应充足,仍有低价票在售,但是受需求增长影响,短期内机票价格将上涨。 此外,有美国华文媒体报道,有华人表示,虽然三年无法回国,但考虑到中国疫情大爆发,还是希望等疫情过了高峰、稍微平复,最快也要等到夏天再回去,不想再被感染。路透社还表示,在充满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正常生活的兴奋之余,中国各地感染人数继续暴增,对医疗系统的压力继续增加,许多医院严重超负荷。据官媒消息,大批医生和护士在自己阳性的情况下被迫持续上岗,一些农村地区的退休医护重返岗位。许多城市当局和市民在获取基本的退烧药物上遇到困难。许多殡仪馆和火葬场都尸满为患,有的要等上长达十天才能排到火化。尽管中国经济预计明年会强劲反弹,但是由于近期大批工人持续感染发病,未来数周数月经济增长仍会遇到困难。报道表示,上海、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许多店铺近期都因为员工感染无法上班而关门,而许多工厂也已经让工人放假返乡,回家过春节长假。摩根大通的分析师在一个研究报告中表示,由于劳工受到感染病毒的影响,短期内供应链扭曲的关切将持续。该报告还说,对29个城市的地铁客流量的跟踪数据表明,由于病毒快速扩散,许多人仍在避免出行。12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业盈利今年1到11月同比下降了3.6%,而今年1至10月的工业盈利同比下降了3%,显示了严厉疫情封控措施对主要工业活动的影响。当局表示,将加大对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餐饮和旅游行业的小型和私人企业的财政支撑。路透社表示,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说,新冠病毒仍在中国多数地区散播,极大地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生产力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Source : VOA

12月24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主论坛的演讲中表示,应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他提出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第一,国家在经济发展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 但不宜下降过快过早。第二,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够过低。第三,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的时候,为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第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 黄奇帆还预测了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一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AR、VR眼镜和头盔,四是柔性显示,五是三D打印设备。要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和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结合今天的主题,我就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谈几点思考。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时达到32.5%的峰值,然后就在峰值上徘徊平衡,到2011年开始逐年降低,2020年降到了26.3%,9年时间下降了5.8个百分点,全球主要工业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等等,制造业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都是在迈入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发生的。 另一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制造业在品种和质量上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高端高质产品不足。 二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细分市场的开发不足。同一制造业门类从业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专业化基础上的分工协作,容易陷入同质竞争。一谈哪个行业处于风口,大量制造业企业往往一拥而上,搞低水平重复,最后形成恶性竞争,产能过剩。 三是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制造业许多关键环节中的核心技术,我们没有掌握,受制于人。 四是缺乏引领国际的高端品牌。一个品牌往往需要十几年时间的专一专精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建立起畅通有效的营销渠道。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以后再逐步下降。我们国家在2011年人均GDP才5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开始较快速度的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这就是一个问题。今后我们要着力延缓制造业比重下降的趋势。 二是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够过低。无论如何制造业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在2050年前不能低于20%。制造业之外,在工业范围内还有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他们和制造业一起构成第二产业,大体上这一部分占GDP的10%,那么如果我们制造业能够保持25%以上,加上采矿业、电热气、水、建筑业的10个百分点,那么2035年的时候,我们的第二产业能保持在35以上,2050年以前后能保持在30%以上,总之中国不能走美国等国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不足18%的极端,美国的制造业占GDP是11.5%,美国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是在18左右,这个是脱实就虚。 我们如果能够把第二产业保持在GDP的35%或者30%以上,这样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美国的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 第三是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的时候,为了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就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3-4%,保持从0到1基础研究创新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20%以上,保持制造业创新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30%以上,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些指标,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要在今后5-15年把这些指标能够赶上去。 第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一方面制造品中相关的服务业占比逐渐加大到百分之30-60,也就是说一个制造业的商品镶嵌在制造业的硬件中的服务比重,服务价值比重会达到30-60%等等。同时伴随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也会逐渐加大到制造业增加值的50-60%。当这4个方面条件满足以后,与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成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0%以上。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中国在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就有了以制造业为重心,而实体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要稳定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以外,还要积极进取,才能根本上摆脱我们在一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境地。为此我们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等产业组织层面有新的迭代升级,有更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才能发挥中国作为最大规模单一市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优势。未来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新进展新突破。 一是要以产业链招商打造产业链集群。要从过去招商引资就项目论项目的点对点招商模式,转变为产业链招商,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达千亿、万亿级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从这次疫情的应对看,那些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群支撑体系的地方恢复起来,要比那些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的地方要快要好。这种集群化生产模式降低了从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降低了物流的成本,在疫情时期更凸显出竞争力。…

中国25日在台周边再行军演,作为对“美台升级勾连挑衅”的坚决回应。台湾国防部谴责“武吓”,并指当日扰台军机数创新纪录。对此,美国白宫26日谴责北京“挑衅”、“破坏稳定”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在台湾周边海空域再行军演,美国白宫周一(12月26日)表示,对中国在台湾周遭的军事活动感到担忧,并称之为“挑衅”和“破坏稳定”。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将继续协助台湾保持足够的自卫能力,这符合我们的长期承诺和‘一个中国’政策。” 根据《纽约时报》,国家安全委员会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言人在讨论内部行动评估时说:“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附近的挑衅性军事活动感到关切,这破坏了稳定,有误判的风险,也破坏了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东部战区25日发布公告指,中国解放军于台湾周边海空域再行军演,组织诸军兵种联合战备警巡和联合火力打击演练。东部战区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这是针对当前“美台升级勾连挑衅的坚决回应”,战区部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军方并没有说明25日军演出动多少军力,也没有说明确切地点,但东部战区透过微信公众号公布了3张疑为军演的照片,分别为一架轰炸机、一艘军舰,和一张自飞机驾驶舱拍摄的空中照片。图说分别写道:“轰炸机接令升空”、“作战舰艇向目标海域高速机动”、“空中眺望台岛中央山脉”。不过,照片拍摄时间、地点及真实性,皆未能独立证实。 台海军演的消息拉动了中国股市军工板块的上涨。12月26日收盘时,中国军工股总体上扬3.4%,创下了两个月来的最大涨幅。 自今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台后,中国展开环台大规模实弹军演。中国军机、军舰频繁扰台,甚至几度越过台湾海峡中线。 台湾国防部26日发布新闻稿表示,自25日至26日上午6时,共侦获中国军机71架次(逾越海峡中线并侵扰西南空域共47架次)、中国军舰7艘次。台湾中央社报道,若以侦获数计算,扰台架次创新高,也是今年最多。 美国援台 北京不悦 中国解放军25日公布的多兵种军演,是针对台湾的最新一次军演,剑指美国日前通过的《国防授权法》。 美国总统拜登23日签署了《2023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其中授权未来5年将无偿援助台湾100亿美元,协助推进台湾军事现代化。该法案还要求加速处理台湾军购请求,并建议邀请台湾参与2024年的环太平洋军演。 此外,法案另授权美国国务院借贷台湾最多20亿美元,且需在12年内偿还的外国军事融资(FMF)。 不过,NDAA只能订定开支项目,实际拨款仍须依据《综合拨款法案》(Omnibus Spending Bill)。美国众议院日前通过的《综合拨款法案》未纳入NDAA同意的“无偿军援”,仅授权军事融资贷款部分。…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深交所12月27日消息,深交所发布2022年底及2023年深港通下的港股通交易日安排。具体如下:   一、2022年12月28日(星期三)至2022年12月30日(星期五),本公司照常提供港股通服务。   二、2023年1月1日(星期日)至2023年12月27日(星期三),除下列节假日期间特别安排外,本公司将在深交所2023年A股交易日提供港股通服务:   (一)元旦:1月1日(星期日)至1月2日(星期一)不提供港股通服务,1月3日(星期二)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二)春节:1月19日(星期四)至1月27日(星期五)不提供港股通服务,1月30日(星期一)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另外,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为周末休市。   (三)清明节:4月5日(星期三)不提供港股通服务,4月6日(星期四)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四)香港耶稣受难节、复活节:4月7日(星期五)至4月10日(星期一)不提供港股通服务,4月11日(星期二)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五)劳动节:4月27日(星期四)至5月3日(星期三)不提供港股通服务,5月4日(星期四)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另外,4月23日(星期日)、5月6日(星期六)为周末休市。   (六)香港佛诞日:5月26日(星期五)不提供港股通服务,5月29日(星期一)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七)端午节:6月20日(星期二)至6月24日(星期六)不提供港股通服务,6月26日(星期一)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另外, 6月25日(星期日)为周末休市。   (八)中秋节、国庆节:9月27日(星期三)至10月6日(星期五)不提供港股通服务,10月9日(星期一)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另外,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为周末休市。   (九)香港重阳节: 10月23日(星期一)不提供港股通服务,10月24日(星期二)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十)香港圣诞节:12月25日(星期一)至12月26日(星期二)不提供港股通服务, 12月27日(星期三)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三、2023年12月28日(星期四)至12月29日(星期五)是否提供港股通服务,将待中国证监会关于2024年节假日放假和休市安排确定后由本公司另行通知。   四、港股通交易的清算交收事宜,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安排进行。 Source…

中国当局近日在新冠防疫政策上大转向,发布“新十条”措施,不再提及坚持“清零”政策。三年的严格封控政策突然刹停,让许多老百姓始料未及;一些人认为政府开始“躺平”,一窝蜂地将包括莲花清瘟胶囊在内的感冒药和止痛退烧的布洛芬等药品抢购一空。 中国的“新十条”指出,不得采取临时封控,缩小核酸检测范围,不再对跨地区人员要求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并鼓励无症状和轻度感染者居家隔离等。这些重大转变意味着,中国正朝着逐步开放的方向行进。但不少学者指出,中国目前没有清晰的实现“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如果缺乏协调和辅助,可能为社会带来很大风险。 “老人的疫苗加强针施打率低,医疗体系还没有建立可以将医疗资源优先分配给危重病人的制度安排,一窝蜂地快速解除防疫措施可能导致民众惊慌,这些都会给社会带来冲击”,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说。 BBC中文就目前关注最多的几大要点,请专家解读接下来中国社会将面对的局面。 确定:无法防止经历大规模感染 目前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中国无法防止经历大规模感染。 中国现在的最大弱点是缺乏免疫力。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刚刚达到40%。目前,还有约25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疫苗。 中国官员表示要在未来几周内提升这一数字。不过即便如此,疫苗也无法预防所有感染。 科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疫苗大多是灭活疫苗,虽然接种三针在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上不错,但在防基础感染上不如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效果好,尤其是针对奧密克戎(Omicron)变种病毒。 另外,下个月是中国农历新年,家庭朋友聚会可能引发进一步传播。加上天气转凉,其他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等,可能加剧疫情传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12月6日对中国媒体表示,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在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可能80%至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按照中国14亿人口来算,60%意味着约8.4亿人口感染。目前全世界约有6.48亿人感染。 其实,即便中国仍坚持“清零”政策,也无法防止最终出现大规模感染。奧密克戎病毒的传播力极强,中国已经在11月单日突破3万人感染。 不确定:是否出现大规模死亡 与此前的新冠病毒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严重疾病的可能性要更小。专家表示,如果官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大规模死亡并非不可避免。 11月底,健康数据分析公司Airfinity发布的模型显示,未来三个月,如果中国取消“清零”政策,可能会有130万至210万人死亡。该模型估计的感染病例为1.67亿至2.79亿。 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严忠刊文表示:如果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在政府放松警惕后头六个月内感染,最终可能有3.63亿人感染,约62万人死亡,每天有3.2万人住进重症监护室。 目前中国尚未出现大规模死亡的迹象。专家认为,中国仍有条件减缓死亡,但要花大力气。…